古物古蹟諮詢委員會把皇后碼頭評為一級古蹟,是否保留還有待政府確定。就皇后碼頭應否保留,問題的焦點已不在於皇后碼頭的歷史價值有何重要,更深層次反映的是兩種價值的角力。
一種價值觀看重的是規劃與發展,正如孫明揚與有關政府官員,不斷重申政府立場,皇后碼頭採用先拆後重組的方案是經過專業團體而得出的結論。另一種來自文化界為主的價值觀,則強調對文化與歷史應有的尊重,不能以經濟發展壓倒文物保護。再加上去年12月政府強拆天星碼頭引來民間強烈反應,皇后碼頭之爭,已不在於此實物的歷史性,乃在於其象徵性。
一直以來,本港房地產市場主導經濟發展,舊有建築物要不斷清拆,才能騰出空間,讓嶄新物業落成。但近年來,此種技術性的發展主義開始受到質疑,「文化保育」意識提升,於是「集體記憶」突然成為港人的流行詞彙。
余秋雨認為城市發展需要文化大師,他有這樣的理解:「城市是大量非農業人口的聚居地,其間所發生的政治、軍事、經濟和文化活動,對外界具有足夠的可辨識性。」他看城市「足夠的可辨識性」在於時間和空間記憶的群體風格,這就構成了「城市的魅力」。環顧全球城市的發展,文化符號與城市的生命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。
中環的地域性格,正如有論者認為,皇后碼頭不能孤立於大會堂,乃是與天星碼頭三足而立的現代主義建築群,構成了開放的公共空間,讓不同興趣、國籍、背景的人士行坐休憩。大會堂的文化氣味,某程度由皇后碼頭與天星碼頭提供了視野開闊的空間,內外塑造而成。
自天星事件發生後,政府應汲取教訓,就是了解不少知識分子對城市文化的想像力與以往不同。政府倘若沿用規劃發展的思維,不肯聆聽民間聲音,只會加增雙方矛盾,激發更不利於管治的民怨。
政府在權力運用方面,當然可以「企硬」來展示強勢領導,但將要為此而賠上更多人對政府的不滿,這是否值得?
筆者認為,政府可順應古物古蹟諮詢委員會的評級,尋找合宜方案作下台階,而不是硬闖;否則皇后碼頭事件必會不斷升溫,政府要為此而負上了「敵視文化」或「漠視民意」的惡名,那不利於政府建構的文化政策!面對要求原址保留皇后碼頭的民間訴求,也許政府要及早降溫,尋求妥協,讓此事有滿意的處理。「發展」價值與「保育」價值,兩者不一定要對立,也可共存,為的是要建立更美好的香港。(文匯論壇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